
疫情反思 ▏病理应该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病理科是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医疗过程中承担病理诊断工作,包括通过活体组织检查、脱落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以及尸体解剖,为临床提供明确的病理诊断,确定疾病的性质,查明死亡原因。
与其他诊断手段如B超、常规放射、CT、MRI及同位素相比,目前世界各国医学界公认最可信赖、重复性最强、准确性最高的仍然是病理诊断,因为病理诊断报告不是影像学的描述,而是明确的疾病名称,临床医师主要根据病理报告决定治疗原则、估计预后以及解释临床症状和明确死亡原因。病理诊断的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它在所有诊断手段中的核心作用,因此病理诊断的质量不仅对相关科室甚至对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构成极大的影响。
然而现实中,由于病理科不是盈利科室,在很多管理者眼里,病理科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处境尴尬。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病理学界积极主动作为,取得巨大成就。著名人体病理学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卞修武,1月底就通过委员“履职平台”等途径提出开展新冠肺炎尸检工作的建议方案,很快便被国家采纳。
2月8日,卞修武和擅长穿刺工作的影像学专家抵达武汉,开展病理学剖析工作,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终于在2月18日夜晚在武汉完成了第一例解剖。
作为全国临床病理学界唯一院士,卞修武深知,病理研究对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特殊意义。
“病理乃医学之本,尸体剖验就像疾病诊断的‘侦察兵’,病理诊断就是临床医生的‘眼睛’。”卞修武强调,只有通过遗体病理解剖才能全面揭开新冠肺炎病毒的“真面目”,才能在诊断中帮助临床医生分析用哪种“武器”进行精准反击。
在武汉2个多月的时间里,卞修武带领团队,先后完成36例患者遗体病理检查和诊断(包括系统尸检),建立了目前已知范围内全世界数量最多、病理数据最齐全的首个新冠肺炎病理样本与信息库。
他牵头总结国内91例新冠肺炎解剖的诊断和研究成果,填补新冠肺炎诊疗规范中病理学内容的空白,相关内容被全文纳入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这是从0到1的突破。”
最近,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总结中国抗疫5条经验时,第一条就是临床和基础结合,在医疗救治中完善病理检验,根据尸检结果指导临床,把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事实证明,病理检查完善了诊疗方案,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死亡,为更多重症病例患者赢得了更多的生的机会。今后病理在更多时候应该更多发挥决定性作用
对此,卞修武建议建立国家级新冠肺炎病理样本库,使这类重大新发传染病样本资源得到安全、科学、规范、充分利用。
病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几个思路
依笔者之见,临床病理和病理科学应该借此机会,善谋实干,最大限度地促进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看起来目前不居于临床医疗舞台中心的病理科,今后完全有机会走进中央,成为骨干,机会就在疫情后。
(文章作者:基层医改思考者徐毓才 来源: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00716/content-1130322.html,侵删)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